白白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美国华人科学家团队找到肝癌突破性治疗技术

2019-6-29 23: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0| 评论: 1

摘要: 2015年1月底,加州艾默瑞维尔市,以阿基米德名言“Eureka”命名的优瑞科生物科技公司(Eureka Therapeutics),科研人员们正为他们首创发明的肝癌免疫细胞治疗项目进行临床试验前的优化和准备。治疗肝癌的突破性技术, ...

2015年1月底,加州艾默瑞维尔市,以阿基米德名言“Eureka”命名的优瑞科生物科技公司(Eureka Therapeutics),科研人员们正为他们首创发明的肝癌免疫细胞治疗项目进行临床试验前的优化和准备。治疗肝癌的突破性技术,我们找到啦!


  这个由中国留美科学家刘诚博士于2006年创办的生物科技公司,从3个人起步,发展成为拥有30多名科研人员的美国第一家由华人创办、专攻癌症首创新药、并形成产品序列的研发公司。


  优瑞科同时与多家美国著名癌症研究机构如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及世界制药巨头如瑞士诺华公司(Novartis)联手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合作。


  2013年,优瑞科发明了利用靶向性免疫细胞治疗肝癌的突破性技术。这项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发表在当年3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转化医学专刊(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3;Vol5:175-178)。


  今年下半年起,该项目将进入另一个里程碑,在美国进入肝癌临床实验,验证病人使用后的安全性和疗效。如进展顺利,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晚期肝癌等病患带来生命的希望。



突破点:利用病人自身免疫细胞治疗肝癌


  刘诚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利用靶向性免疫细胞治疗癌症并不新鲜。“在美国,这种技术治疗血癌,如白血病,近两年的成功率在80%左右。”


  “然而,这种技术对肝癌等大部分癌症却无能为力,因为它只能识别癌细胞表面的肿瘤标记。而肝癌等体现癌细胞恶性特征的标记并不在细胞表面,而是深藏在癌细胞内部。”刘诚说。


  刘诚表示,“优瑞科的核心技术突破,就是从病人身体提取一种叫T细胞的具有强大杀伤功能的免疫细胞,为其安装上能够识别癌细胞深层肿瘤标记物的导航杀伤系统,这种改造后的免疫细胞一经注射给病人,便能主动搜寻并连续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组织。”


  优瑞科的科学家隆力博士曾在中美两国从事30多年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与新药研发工作。他对记者表示,与现有治疗肝癌的药物相比,优瑞科的突破性创新技术摒弃了传统的针对性差、易耐药复发、毒副作用强的化学药物,使100多年来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设想成为现实。


创新技术有望得到FDA快速通过

  为鼓励创新性药物研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近年出台系列政策,对亟需的突破性创新类新药审批设立了快速通道和优先审批政策。


  刘诚告诉记者,“按照现在计划,优瑞科有望在2017年左右完成早期临床实验,如果数据证实该技术对肝癌病人安全高效,就将进入快速审批通道,病人等待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为肝癌高发的华人带来生命希望

  为何选择肝癌作为突破点,刘诚讲述了一个故事。

  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刘诚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生化博士学位。校足球队一位曾经的华人队友突然被查出肝癌,不到两月就去世了。


  “亲密的队友在这么短时间里,就被肝癌夺去生命,对我触动特别大。”刘诚告诉记者。


  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其中每年有50-100万人罹患肝癌。早期肝癌临床症状不明显,一经诊断已是晚期。


  现有的肝癌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化疗、放疗和换肝。患者能存活1年以上的不足20%,而衡量治愈标准的5年生存率在中晚期病人则不足5%。


  “肝癌是华人的高发恶性肿瘤,优瑞科将肝癌作为优先攻克目标,服务同胞,因为我们坚信,治愈肝癌是有可能的。”刘诚告诉记者,“我们的追求,是以挽救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己任。我们团队愿竭力为此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转载中国新闻网




关注有妙招:


1、长按黄色微信号即可复制,并在微信右上角添加朋友,直接搜索ID即可关注


2、扫一扫


公众微信号:旭达黑光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850779622 2019-10-24 12:59
特别好,谢谢,有用,受教了

查看全部评论(1)

小黑屋|手机版|声明|白白之家 ( 冀ICP备2022030148号 )

GMT+8, 2024-5-5 18:30 , Processed in 0.0469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